大问题系列之二:精神产品究竟怎么来钱?这事关系重大!

2023-08-25 11:34:39来源:新小民


(相关资料图)

1

上一篇我们以文章为代表,顺带着分析了以文字、声音和影像为表现特征的各种精神产品,并发现了它们都有如下的几个特性:1、传播特性,这个好理解,因为它们都是信息,而信息的本性就是传播2、不可毁灭性,即通常情况下,使用和消费精神产品并不会对其造成任何损耗不知道发现没有,除了上面两个,它们还有一个特性:3、无限可复制性,即他们不管是是被复印印刷还是复制拷贝,数量可以由一变多,甚至无限。我们今天主要来说说它们怎么来钱?还是以文章为例吧,因为文章的使用价值就是让人看,让人读, 这是其传播特性决定的。于是,文章在传播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数量指标,那就是阅读它的人究竟有多少,还有这种阅读究竟能持续多长时间等等。我们先暂且不管看它的是多少人,即使没有网络的时代,作者随手都能找到三个读者吧,三人为众嘛。我们可以据此认为,这篇文章就产生了“一对多”的关注效应,即一篇文章获得三个以上读者的关注,这种一个事物产生了令多数人关注的现象,我将其称之为注意力效应。关注的人数越多,注意力效应的数量也就越大,传播范围也就越广;关注的时间越长,注意力效应的质量也会越大,传播效果也就越好。我们可以发现,每篇网文的下面的阅读数,是不是就是这个注意力效应的数量呢?再让我们环顾四周,还可以发现很多带有注意力效应的事物,比如电视节目、电影,还有讲座,出版的书籍,甚至路边的路牌广告,当然,也包括人本身。注意力效应,是精神产品引起关注、实现传播价值的普遍现象,它既有质的属性,又有量的规模。注意力效应的质是对精神产品的阅读深浅和吸收程度,表现为作品的完读率、阅读时间和收藏率、转发率等指标,简单说,就是读者对信息内容的吸收学习程度。注意力效应的量是精神产品得到关注的群体的数量,主要表现为文章的点击率、视频和音频的播放量等指标,简单说,就是多少人看过

2

我们再来说文章,一旦它获得注意力效应,文章就会随着这种效应的数量和规模而出现不同的命运。有的文章迅速火爆起来,刷遍全网,成为爆文;而有的文章则一直不温不火,看的人很少,呵呵,就像我写的文章一样,请允许我在这自嘲一下。这是为什么呢?当然,这既取决于文章的内容、风格等各种内在因素,还取决于大家心头重点关注啥话题,这些我们在这不展开说。我们还是接着分析注意力效应,当文章火爆起来,成为爆文时,对文章和作者有啥好处呢?你可能会说,这个问题显而易见啊,流量上来了啊!对,不错,但流量又是什么呢?估计很多人又卡住了,流量是个啥东西呢?在我看来,流量,就是大家的注意力穿透网络空间而形成的,当越来越多的人点开一篇文章开始阅读时,群体的关注就会汇集到这篇文章,文章就会产生注意力效应,这个注意力效应的数量和规模,就决定了流量的大小。在流量的背后,其实是文章蕴含的信息通过大家的注意力形成信息流,进而传向四面八方、传到每个人的头脑中。有了流量,大家都在看文章,文章也聚集了很多人的目光,吸引了很多眼球,文章就有大用处了,看文章的同时,还可以顺便看看别的。看啥呢?看广告啊!于是,广告盈利模式就出来了。

3

曾经,广告是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专利,他们制作大量节目、发布很多文章和内容吸引大量的读者,然后,再不断接广告、发布广告啥的,这便是传统媒体的广告盈利模式。作者的文章和内容,发表之后只能获得稿费,广告与作者没一毛钱关系,但在自媒体的时代,广告终于和内容的生产者联系起来了,写文章的人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广告收入了。这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的社会进步,内容生产者终于摆脱了传统媒体的束缚,可以自立门户、自立为业了。想想李白,想想苏轼,他们要是看到我们今天的这种情况,是不是要羡慕死我们?他们要是个搞个公众号和头条号,是不是也是一个超级大 v 啊?说起广告,我们很多人可能会比较反感,因为这玩意越来越多,已经形成严重的信息骚扰。但我以为,我们先去掉主观的厌恶感,以客观的态度来审视一下广告,直到这个熟悉的东西在你面前似乎变得陌生起来,这时候的你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广告又是啥东西呢?就在我写到这里的时候,一个卖西瓜的商贩在我附近吆喝着走过,这启发我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广告就是商家的叫卖声。简单说吧,广告是为了促进商品交换而采取的信息传播方式,因为任何商品交换必须要伴随着信息传播,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吆喝,就是最初级最原始的广告,这个销售产品的环节后来专门发展成一门学科,叫广告学。因为广告的目的就是广而告之,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卖什么,好吸引顾客,所以,广告这玩意儿就特别爱凑热闹,哪里热闹哪里就有它,因为热闹的本质是人气儿足,流量大,所以,广告就见缝插针的钻进去了。

4

广告本是促进物质商品交换、销售的信息传播手段,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繁荣的结果,而今,又反过来成为精神产品的盈利模式。这说明啥呢?我的总结是,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要以旧事物为基础,精神产品乃至整个精神生产的盈利最终也离不开物质产品和物质生产的支撑,物质生产养活了精神生产,精神生产也反过来促进物质的交换。除了广告,文章还有啥盈利模式呢?有人说了,打赏和付费阅读也是啊,我以为这两种盈利模式是一回事,只是形式不同,咱们主要以打赏为例,将他们合并在一起说。打赏好像是微信公众号最先弄出来的,但其实,这种模式在互联网之前就存在,最典型的就是那些走江湖卖艺的。对,卖艺也是推销精神产品,一番表演之后,一般有个孩子端着盘子在围观的观众面前走一圈,愿给的就赏两个钱,不愿给、不想给的也不勉强。这就是打赏的最初形态,之所以出现打赏现象,就是因为精神产品这东西不能像物质商品那样,必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精神产品不能实现这种交易。为什么呢?因为它本身就是信息,看到即得到,无需再买,而看不到的话,则不知道其价值,更不会买。因此,一旦把精神产品当成物质产品来交换,立刻会陷入这种交易的困境,这就逼得几乎所有的生产者不得不先把精神产品亮出来,先让大家看吧,看完了给多少钱,您随意。这就是打赏的由来,它是陷入交易困境的精神生产无奈的、近乎是乞求一样的价值实现方式。因为有劳动的存在,这种行为不是乞讨;但又因为陷入了交易困境,所以又带有乞求的心态。不得不说,微信将打赏这种模式搬到公众号上,甚至成为精神产品的一种盈利模式,这个首创精神值得肯定,它令打赏和受赏之间变成了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打赏者没有施舍心,而是完全出于发自内心的赞赏;而受赏者没有乞求心,完全是靠精神产品的吸引力赢得的。这使得内容的生产者和一部分消费者在脑袋之间形成信息流的同时,又在口袋之间形成反方向的资金流,形成一个闭环。

5

除了广告、打赏和付费,还有什么呢?哦,还有流量主和带货分成,那也是广告盈利模式的变种,只不过,流量主是平台推荐的广告,而带货分成,也是一种广告盈利模式的变种。总的来说,文章这种精神产品的收入有两大类:一类是来自内容消费者的打赏和付费,这是直接收入;另一类则是来自自营广告以及平台广告带来的广告盈利和分成盈利,这可以算做是间接收入。这两种收入,都是精神产品带来的现金流,是钱包里肉眼看见的真金白银,是账户上那些有价值的数字在节节攀高。精神产品赚钱,不同于物质产品的交换,因为它的传播是自动进行的,它不像老百姓卖白菜、卖西瓜还要走街串巷摆摊儿吆喝,一旦有价值并受到推崇,它的来钱效果可以用吸金来形容。这使得精神产品可以快速实现价值,缩短了精神变物质的时间,从而激励生产者产生更大的积极性,以生产更多有价值的精神产品。我以为,这必将激励更多的精神生产者投身其中,从而促进精神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想想看,现在咱们国家内循环不振,房地产业透支了大家的储蓄,老百姓手里都没钱,而精神文化产业由于能够吸引大量的群众参与,如果大家都能用精神生产挣钱甚至挣大钱的话,咱们国家的内循环不就起来了吗?这个事咱们以后再展开说。

结束语

除此之外,精神产品能赚钱它还有更大更深远的意义,那就是物质、金钱、资本这些物质力量,终于反过来拜倒在精神的脚下了。当精神产品蕴含的知识、思想、文化和情感等精神力量,能够驱动并支配这个社会的资金流时,恰恰说明精神反过来成为物质的主导者。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为知识、思想和文化等精神产品买单付费,那是人类精神摆脱物质的奴役和束缚而获得的自由,那是人类脑力劳动的解放。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资本来剥削脑力劳动,相反,脑力劳动通过精神产品却可以反过来迅速积累、掌握并驾驭资本。人类的劳动终于凌驾于资本之上,成为资本的主人,他们再也不像体力劳动那样,只有被资本雇佣才能就业而挣到养家糊口的工资了。我们已经并且仍将看到,在互联网普及推广的信息时代,那些才华横溢的文化人终于一改几千年囊中羞涩、穷困潦倒的尴尬境地,他们终于走出了“学得文武艺、卖予帝王家”这一被雇佣、被役使的传统就业路线,从而以内容创业的形式破解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的千古难题:用精神变来物质、以脑袋鼓起口袋、用才华变成钱财。但是,这一切的一切,又是怎么发生的呢?这背后又有什么社会发展规律呢?它又将对我们的人类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产生怎样的变革和影响呢?我们下一篇再说。请大家持续关注本号推出的大问题系列专辑,我们将一步步揭开正在我们面前发生着的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的神秘面纱,给大家看到一个崭新的伟大时代!

标签:

今日热门
More
返回顶部